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贝纹边饰交龙纹镜中的文化因素,了解一下!

 二维码

晋国是两周时期重要的诸侯国之一,春秋中晚期曾长期称霸中原。占据中原经济、文化中心地区的地理条件和本身固有的多元文化因素,使得晋国晚期青铜文化形成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兼具显著自身特色的晋系青铜文化。


作为晋系青铜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本馆所藏的贝纹边饰交龙纹镜华美精良,可从其纹饰配置中窥见晋国与多个文化因素来源地文化间的交流互动。此镜吸收融合了多种不同风格,再依据铜镜的特点而重新设计,形成晋国铜镜全新而独特的艺术风格。


贝纹边饰交龙纹镜 春秋战国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周文化因素

周文化是构成此镜文化因素的重要部分,而其中又包含有部分已被周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商文化因素。此种文化因素主要体现于单体夔纹的首部形象。夔纹流行于商代中晚期及西周时期,具商文化特征,但主要由周文化继承和发展。该夔纹仅龙首承袭原有形象,龙身已演化为全新形态,且为适应铜镜的圆形界面而设计成三条夔龙相互交连盘绕的环状纹饰。


平王东迁后,周文化在东周王城附近形成一个小文化圈,这个小文化圈虽受晋文化较大影响,但亦有一些明显的文化特征,在此镜中有所体现。



周文化龙首形态


北方系文化因素

北方系文化是指北方系草原青铜文化,分布于中国北方长城沿线内、外地区,该区域又处于整个欧亚大草原的东南边沿,是古代欧亚大陆草原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种文化因素主要体现于单元主纹“龙攫虺”的布置方式。


在北方系文化中饰牌等器物的画面布置里,有一种独有的二元对立方式,以两种动物构成相搏相食之态。这种方式与中原文化中讲求平衡对称的布置方式截然不同,彰显出北方系文化具有的强弱、生死的对立性关系。


此镜中呈对峙关系的二元纹饰组合,打破了常规重复式的纹饰布置,或许是吸收了此种布置方式,在此基础上创造而成,给予空间展现二元之间的动态感。“二元对立”中,以强悍凶猛的动物为主要形象,身形较大;以孱弱的动物为次要形象,身形较小,可衬托和展示主要形象的强大,如春秋晚期晋系青铜器上的虎攫鹰、鹰践蛇等纹饰布置。此镜的每条单体夔龙爪中均攫有一条小虺,虺身纤细,牢牢困于龙爪中,以此为衬托,更体现出夔龙威严凛然之态。


北方系文化龙攫虺表现形式


东周时期,中国北方和蒙古高原等地区都先后进入了游牧时代,各地联系进一步加强,在长城沿线形成了中国北方系文化带。北方系文化因素已与本区各文化进行融合,共同形成全新的风格。


地中海文化因素

地中海文化是从公元前五千纪至公元前一世纪,在地中海域逐步形成环地中海文化圈,这个文化圈的中心首先在地中海东部的西亚和埃及,而后西移雅典,再至罗马,经过希腊化和罗马帝国八百年的地中海域文化间的交融和碰撞,最终形成了地中海文化圈。


地中海文化应是经由北方草原“丝绸之路”的南道传入三晋地区,可体现于夔龙身上的写实羽翼纹。此种写实羽翅,与华夏上古造型中讲究均衡、对称、写意的传统做法大异其趣,同时也为晋国以外列国所罕见,使该镜的龙纹有别于同期其他地区铜镜的龙纹形象。这类羽翼纹大量见于春秋中晚期以后晋国的青铜器上,如饕餮、龙凤甚至虎纹的躯体上。


地中海文化因素经由北方草原地带传入三晋地区,与此区其他文化相融合,形成独有的装饰形式,可从中窥见春秋战国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地中海文化写实羽翼纹


晋文化因素

晋文化即西周、春秋时期晋国,以及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的考古学文化。晋文化是在吸收商文化、周文化、北方系文化等,进行再创造后形成的一种风格鲜明的文化。晋文化是构成此镜文化因素的主体部分,确立了此镜的基调,即风格写实,构图相对疏朗,风格厚重富丽。


晋文化主要体现在该镜的布局和纹饰组合方面。布局方面,此镜是参照晋文化青铜器器盖,及当卢等圆形器物界面。此镜的双圈式纹饰布局,为晋国地区所独有。该布局即镜背中部一圈素带,将纹饰分为内外二区,便是参照器盖而成,其内区可能是模仿捉手部分的顶视形象。而单体纹饰相互交绕、构成环状主纹的形式,或是参照当卢的布局而成。纹饰方面,此镜纹饰有诸多是晋文化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如贝纹、绳纹、粟粒纹等。


环状龙纹


晋文化双圈式布局                                    贝纹、绳纹、粟粒纹组合


晋国具有如此多元的文化,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当时植被丰厚、动物繁多,同时晋处“夏墟”,又是北方半游牧人经常活动的范围,加之晋国北部与“北方草原青铜文化”诸部落为邻, 因此晋文化不仅本身具有多种古老的文化因素,而且极易与北方诸文化相互影响。


晋国是中原大国,其社会改革的进程在列国中较快也较彻底,因此其晚期青铜器文化既有对中原传统文化的直接继承,又有许多创新和发展。如此镜,可见周文化的龙首、北方系文化的攫虺表现形式、地中海文化的写实风格羽翅,亦可见晋文化吸收融合以上多种文化后,创造出全新形态的龙身,以及为铜镜设计其独有的双圈式布局及鲜明的纹饰组合。


凡此种种,并非出于单纯的审美意识,还应该是当时社会生活百态的一种艺术写照。当时晋国已处于“季世”,军政大权几乎全落入一帮代表新兴力量的卿大夫手中,经过新旧势力的激烈斗争,终于在战国初以新兴力量的胜利而导致了“三分公室”,可借由此件贝纹边饰交龙纹镜尝鼎一脔(luán)。



参考资料:

[1]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2]杨建华:《春秋战国北方系文化带的形成》,文物出版社,2004年。

[3]汤惠生、张文华:《青海岩画:史前艺术中二元对立思维及其观念的研究》,科学出版社,2001年。

[4]陈村富:《地中海文化圈概念的界定及其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7 年第 1 期。

[5]刘绪:《晋文化》,文物出版社,2007年。

[6]赵瑞民、韩炳华:《晋系青铜器研究》,2005年。


文章分类: 镜鉴之明大观学止
分享到:
年度报告
2024年广东大观博物馆年度工作总结汇报.pdf
44.72MB下载
2023年广东大观博物馆年度工作总结汇报.pdf
36.74MB下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