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活动】“听鸿夜话3”第九期:千头万绪,理出新丝路——非遗传人黎雪芬讲述缫丝技艺

 二维码

“听鸿夜话”第三季第九期

传承非遗文化 领略缫丝魅力




地点:广东大观博物馆一楼202121

时间:2022-02-18   19:30

主讲人:黎雪芬,佛山市传统缫丝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指导单位:佛山市南海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主办单位:佛山市南海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协办单位:南海博物馆联盟、广东大观博物馆·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


精彩预告

a9e81665a999741372649aebba2ed20_副本.jpg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之一。明清时期,南海更有“一艇生丝去,一艇白银回;广纱甲天下,丝绸誉神州”的盛景。


indexCangZhen.png

传统缫丝技艺


本次讲座将邀请佛山市传统缫丝技艺非遗传承人黎雪芬老师带领我们回顾中国悠久的丝绸文化和广佛地区的丝绸历史,分析传统缫丝技艺和现代缫丝流程,讲述传统缫丝技艺的传承和保护、创新与发展。


参加指南


观众名额:45个现场观众(免费)

马上点击此处,抢先占位吧!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灯湖西路28号广东大观博物馆

公交:临近站点-灯湖西路南站

自驾:停车建议前往南海区国家税务局停车场、千灯湖停车场或致越优城停车场

8c17ac565428f144d41c66886f95a26_副本.jpg


讲座回顾


2月18日晚,由广东大观博物馆与佛山市南海区文广旅体局、南海博物馆联盟共同举办的“听鸿夜话”第三季第九讲在广东大观博物馆开讲,佛山市传统缫丝技艺非遗传承人黎雪芬老师以《传承非遗文化 领略缫丝魅力》为题,带我们认识缫丝技艺。

讲座回顾|千头万绪,理出新丝路——非遗传人黎雪芬讲述缫丝技艺

丝绸起源于中国,种桑养蚕,缫丝织绸,才有了丝绸的华贵与美丽,丝绸是古老华夏文明的象征和载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织绸的国家,中华民族的祖先不但发明丝绸,而且昌明丝绸,利用丝绸,使其在服饰上、经济上、艺术上、文化上散发出灿烂的光芒。”黎老师讲述到。

讲座回顾|千头万绪,理出新丝路——非遗传人黎雪芬讲述缫丝技艺

缫丝业在南海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已经开始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生产活动。在清代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为一体的生产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广东最著名的蚕桑之乡,丝绸重镇,曾创造“一艇生丝去,一艇白银回”的辉煌。“桑基鱼塘是我国珠三角地区创造的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桑基鱼塘的发展既促进了种桑养蚕及养鱼事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缫丝等加工工业的前进。”

所谓“缫丝”,是指从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将蚕茧浸在热水中,使丝胶溶于水,寻得丝头,用5-6粒茧的丝收集成一条可以纺织绸缎的原料——“生丝”。在1873年南海西樵人陈启沅创办机械缫丝厂前,民间广泛使用手摇缫丝车进行缫丝,手摇缫丝车结构简单,靠人工手摇提供动力。直至陈启沅创办了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发明了“机汽大偈”蒸汽缫丝机,大幅提高了缫丝的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1884年陈启沅根据农村的实际需要设计发明出脚踏缫丝机,因其比手摇缫丝机工效高、质量好,缫出的生丝质量几乎与机器缫丝的产品质量相当,且投资少的特点,很快被传统家庭手工作坊接受,得到大量推广和使用。

讲座回顾|千头万绪,理出新丝路——非遗传人黎雪芬讲述缫丝技艺

佛山传统的缫丝技艺以脚踏缫丝机为主要工具,只需一人就可以完成整个缫丝工序,控制简单方便,主要有煮茧、索绪、理绪、集绪、缫解、添绪、接绪和绕丝八个步骤。 脚踏缫丝机最大的特点是以脚踏为动力,使操作者能腾出双手用于缫丝,通过蒸汽来稳定煮茧的水温,使丝的质量与机器缫出来的丝基本相同,只是生产效率远低于机器缫丝。黎老师表示:“手摇缫丝机和脚踏缫丝机曾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很多农村家庭赖以生存的工具,见证了人类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是蚕桑行业的活化石,有很大的历史价值。”

讲座回顾|千头万绪,理出新丝路——非遗传人黎雪芬讲述缫丝技艺

现代缫丝生产流程在传统缫丝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以机器缫丝机为主,大致分为蚕茧进仓、混茧、剥茧、选茧、煮茧、索理绪、缫丝、复摇、检整和打包十个流程。黎老师说:“展望未来,落实新的举措,以生产、销售、展示、旅游、科研、科普、非遗、研学为依托,面向社会、公众、青少年,为普及、倡导、弘扬科学,弘扬丝绸文化,传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新的贡献!”


文章分类: 知识讲座
分享到:
年度报告
广东大观博物馆2019年度工作报告
23.48MB下载
上一页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