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五代官铸铜镜——“都省铜坊”镜 二维码
在广东大观博物馆众多收藏中,有这么一枚看似不太起眼的铜镜,其直径146mm,厚1mm,重279g。镜子年代为五代,镜背无纹饰,仅铸有三行铭文,从右至左分别为:都省铜坊,官,匠人陆☐。此镜具有比较重要的史料价值,现为三级文物。 “都省铜坊”镜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官铸铜镜,在浙江、江西、湖南等地都有发现。 “都省铜坊”铭文镜 五代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铭文释读 “都省”指尚书都省,是古代国家行政机构尚书省的官署。这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据《事物纪原》记载:“汉以仆射总理六尚书,谓之都省。至唐垂拱中,改尚书省曰都省。是则都省之号,始自汉也。” 到了唐代,尚书都省成为当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尚书省左右仆射、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等官总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称为都省,总办公处称为都堂。五代承袭唐制,都省为当时尚书省所辖丞司。 在尚书都省管辖的六部中,工部负责掌管各项工程、工匠等政令,因此“都省铜坊”应为尚书都省中工部所辖的制铜作坊,而铜镜铭文中间的“官”字也恰好点明了这一官铸性质。 “匠人陆☐”记录的是铸造此镜的工匠姓名,根据目前掌握的“都省”镜铭文资料,可知作坊内工匠有许多,除了此镜中的“陆☐”,还有房悰、倪成、倪让、王典、谢昭、谢修、孙福、吴迪、李成、李遇、蒯琮、张彦、汪训等人。 这种在铜镜上署名的形式反映了当时作坊内部实行的是匠人负责制,这对于落实责任,确保生产质量有着极大帮助,同时也强化了官府铸镜的权威性。 ▲“都省铜坊”镜中的匠人姓名 铜镜与铜禁 从尺寸来看,这枚铜镜既轻又小,这与当时的统治者实行了严厉的“铜禁”政策有关。 《旧五代史·食货志》载:“晋天福二年诏‘禁一切铜器,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五代会要》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九月敕,“今后除朝廷法物、军器、官物及镜,并寺观内钟、磐、钹、相轮火铢铃铎外,其余铜器,一切禁断”。 由于当时受战乱环境的影响,加之铜业荒废,导致用铜紧张,每个当政者都实行了严厉的“铜禁”政策,特别是铜资源相对匮乏的北方,“铜禁”政策更严,而即便是资源相对丰富的蜀地,也发生过铜禁。因此,在这样的政策下,官方铸造的铜镜十分轻薄,用料极省。 另外,本馆还收藏有一枚保存完好,品相极佳的五代“都城铜坊”铭文镜,铭文内容为“都城铜坊,官,匠人房悰”,与“都省铜坊”镜相差无几,仅“都省”改换成了“都城”。这类铜镜目前发现有相当数量,是在南唐首都昇州(今南京)铸造的官府铜镜,笔者认为其与“都省铜坊”镜的概念相当。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都省铜坊”镜虽为五代的官铸铜镜,但其在北宋前期的墓葬中也有大量发现,推测可能是前朝遗物或者后人仿制的。这种素面的、直接铸以作坊和工匠名的铜镜形制对后世影响极大,开创了宋代建州镜、湖州镜等私营作坊镜的先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