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镜鉴之明 | 从铜镜看汉代驯象表演

 二维码
图片

“执钩驯象”“捕鹿”纹画像镜汉代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圆形,圆钮,四叶纹钮座,座外方框。主题纹饰区为四分法布置,以四枚连弧乳钉区分为四部分,其内纹饰分别为:羽人逐青龙、独角白虎回首顾、羽人捕鹿、执钩驯象。其外一圈短斜线纹。边缘纹饰内为一圈锯齿纹,外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及凤鸟纹组成。



图片

“执钩驯象”变形四叶纹镜汉代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圆形,圆钮。纹饰区以水波纹为地,钮座放射出的四桃形叶间有四对凤,双凤间分别有两片桃形叶、凤鸟、人。四叶中分别有双龙、执钩驯象等纹饰。内向十六连弧纹圈带中有龙、鸟、兔、螃蟹等。素缘。



虽然以上两枚铜镜类型不同,但“执钩驯象”的纹饰题材却将其联系在了一起。此题材与汉唐时期的一种娱乐活动——驯象表演有关。


驯象

汉武帝时期,张骞奉命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开通,“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于是,驯象作为域外之物也随之而来。


元狩二年夏,“南越(今中国两广地区和越南北部一带)献驯象”,“能拜起周章,从人意也”。


东汉“(明帝)永平六年正月,永昌(今中国云南保山及缅甸北部一带)檄外夷敦忍乙王莫延慕义遣使译献犀牛、大象”。


东汉末年,“献帝建安七年,于闻国(今新疆和田)献驯象”。





象的分布变化



远古时期,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曾有象群活动。但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象群分布的地区逐渐南移。汉唐时期,野生象在黄河流域一带近乎绝迹,已迁移至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当时,驯象主要来自域外。据史书记载,南越、西南夷、西域是汉代周边三大产象区域,同时也是向中原输入驯象的三个来源。


驯象表演



驯象输入中原后,迅速融入汉代盛行的乐舞百戏与斗兽、驯兽之风中。张衡在《西京赋》中描写百戏表演的场面时说:“白象行孕,垂鼻辚囷。”李尤在《平乐观赋》中描写的百戏节目中也有“白象朱首”的描述。白象是一种罕见的白色亚洲象,多出自古代东南亚地区,在当地多被视为珍宝而供养,并作为珍贵的礼物赠送给友好邻邦


图片


本馆所藏的这两枚汉镜,画像镜中的驯象画面是一只长鼻獠牙的大象在作行走状,左边是一深目高鼻的象奴,可能是胡人,其手执长钩正跟在大象后面。而在另一枚汉镜中,画面是一象奴坐在象背上俯身,手执长钩钩住象耳。另外,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也有许多驯象、骑象画面。例如陕西神木大保当出土的一件东汉墓门楣画像石上就有一头大象静立在右侧,而它的面前则站立着一个戴圆顶胡帽,着左衽袍的象奴,其手中还持着长钩指向象头。


钢钩驯象术是随着驯象传入而来的,钢钩是驯象时的重要工具。佛典《法句譬喻经·象品第三十一》曾记载过有关内容,“佛问居士调象之法有几事乎?答曰:‘常以三事用调大象。何谓为三?一者钢钩钩口着其羁绊;二者减食常令饥瘦;三者捶杖加其楚痛。以此三事乃得调良。’又问:‘施此三事,何所摄治也?’曰:‘铁钩钩口以强制。’”



图片

汉代“执钩驯象”“捕鹿”纹画像镜局部


图片

“执钩驯象”变形四叶纹镜局部


图片

陕西神木大保当东汉墓门楣画像石上的驯象图


汉代之后,驯象表演继续流行,南朝江左百戏的保留节目中著名的《巨象行乳》,北魏增修的杂技百戏中的“白象”和北齐百戏中的“巨象”,都是从汉代以来流传下来的“白象行孕”之类的象舞表演节目。驯象的输入,侧面反映了汉代丝绸之路的发展,是中外文明交流互动的又一见证。



图片

广东大观博物馆

联系电话:0757-86221798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桂城灯湖西路28号


文章分类: 镜鉴之明
分享到:
年度报告
2023年广东大观博物馆年度工作总结汇报.pdf
36.74MB下载
2022年广东大观博物馆年度工作总结汇报
38.33MB下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