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之光》专题展出中国古代青铜器珍品数十件(组),以其制作精良、纹饰精湛、气魄雄伟、品相精湛而著称。藏品种类囊括鼎、簋[guǐ]、斝[jiǎ]、尊、敦、爵、甗[yǎn]多种器型,时间跨度从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千余年,文物珍稀程度在广东省内首屈一指。
作为晋系青铜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本馆所藏的贝纹边饰交龙纹镜华美精良,可从其纹饰配置中窥见晋国与多个文化因素来源地文化间的交流互动。
在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灿烂星空中,青铜器长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铜镜更是青铜工艺中的璀璨明珠。起源于齐家文化的铜镜,历经四千多年的岁月洗礼,在战国、汉代和唐代分别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达到辉煌的巅峰。谈及中国早期的战国青铜镜,有一种镂空镜(又称透雕镜)不容忽视,其工艺之精湛、样式之精美,即便在机械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制作这样一枚青铜镜也颇具难度。
在广东大观博物馆的众多珍藏中,有几件藏品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就是唐代舞马。当我们驻足凝视,不禁会好奇,这舞马背后,究竟藏着怎样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所谓舞马,是指能舞之马。
葵花形荷花纹钮座缠枝芙蓉牡丹花卉纹镜
广东大观博物馆藏
宋代以来,铜镜的商品化、市场化愈加发展,涌现出大量私家铸镜作坊,全国多地铸镜业异军突起,竞争激烈。其中,浙江湖州就是古代著名的铸镜中心之一,所产的湖州镜在古代风靡一时。湖州镜始铸于北宋,兴盛于南宋,其产量很高,销路甚广。南宋典籍《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有记:“湖州旧鬻镜,行于天下。”除了在浙江各地的宋墓中大量出现以外,江西、江苏、四川、湖北、福建、安徽、广西、河南也出土较多,几乎全国各地(包括内...
提到“尚方”许多人脑海中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尚方宝剑”但是除此以外在众多汉代铜镜铭文中这个词其实也经常出现与之组合的通常为“作竟”“御镜”“佳竟”等词“尚方作竟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新有善铜出南邑,尚方用镜四夷服,多贺新家天下复”“尚方御镜大毋伤,左龙右虎辟不祥”“尚方御镜知人情,道同巧异各有刑”那么这个“尚方”到底是谁呢ta跟镜子的制作有什么关系?尚方是古代掌管制造和储...
在唐朝,每天都有大量的胡人来华,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身份、职业,活跃在宫廷、贵族宅第或市井之中,给大唐文化生活增添了异域色彩。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西域胡人在大唐“务工”的十大职业吧!(注意,排名不分先后)官员红陶彩绘胡人武士俑 唐代广东大观博物馆藏唐代,政府按照自己的统治需要实行着灵活多变的外交政策,鼓励那些外族人才入朝为官,或按照时事需要将胡人将领或文职官员纳入唐朝官秩中。还...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华夏的先民们便已开始对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进行描述和思考。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山东曾经出土过距今约4500年前的陶尊,上面的象形符号经学者研究释为“旦”字,因为它就像山上的云气托出初升的太阳,反映出日出东方时的物理景象。新石器时代 灰陶尊 1961年出土于山东莒县新石器时代 灰陶尊 1961年出土于山东莒县到了夏商周时期,古人对于自然知识的掌握...
这枚汉代铜镜直径17.5厘米,厚0.7厘米,镜背装饰主要为两圈铭文带,内圈铭文为“内清以昭明,光之象夫日月,心忽扬而忠之,然雍塞不泄”;外圈铭文为“洁清白而事君,惌欢之弇明,玄锡之流泽,恐疏而日忘,美之,外承可悦,永思毋绝”。
唐代 繁花坠锦海兽伏钮伏兽钮蝴蝶长尾鹊蜻蜓雀鸟瑞兽葡萄纹镜
在铜镜跨越数千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其上镌刻的精致铭文与雕琢的瑰丽纹饰,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收藏家的青睐与追捧,堪称中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那么,如此精美的青铜镜是如何制作的?
“绶”是古代用于系物的丝缕带子。秦汉时期实行官印结绶制度,官印是权力的象征,印绶相随不离,故绶也就成了权力的象征。汉以降,佩绶制度继续传承,绶带在唐代人心目中象征升官入仕的内涵是未变的。鸿雁衔绶纹银匜 唐代 鸾鸟衔绶这种图案在唐代铜镜、金银器等艺术品上经常出现唐代铜镜上的鸾鸟衔绶纹有学者结合绶带在古代的运用,对鸾鸟衔绶纹镜中的绶带进行了考证,认为寓意有三:一是表达世人企盼入仕显贵,希冀高官厚...
柿蒂纹柿蒂纹是兴起于战国,流行于汉代的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装饰纹样,因其形状像柿子分作四瓣的蒂而得名。
在浩瀚的古代文明长河中,青铜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纹饰,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而战国时期,随着铸造技术的不断进步,铜镜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不仅承载了实用功能,更成为了艺术与文化的载体。其中,曲折雷纹镜以其独特的纹饰设计,成为了战国晚期铜镜中的佼佼者。曲折雷纹镜,顾名思义,其主纹以曲折多变的雷纹为设计核心。这种纹饰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源于更早的青铜器上的勾连雷纹。勾连雷纹,作为商周时期...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广东大观博物馆、佛山市岭南金融博物馆馆长丁方忠介绍